BR
Blog Reading
新才
彭明輝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以概念分析與批判性思考為例,許多藝術創作者對「藝術」或「美」的概念分析與批判在廣度、深度與細膩度上都遠勝於哲學界,因此我寧可從藝術家的著作去理解藝術(譬如塞尚書信與訪談、康丁斯基的專著等),而不是從哲學家的著作去理解藝術(這些書經常充滿跟藝術無關的哲學式附會、曲解、加油添醋、狗尾續貂,有時候甚至幾近好萊塢式的「藝術狂想曲」)。
這些案例所凸顯的事實並非「哲學一無是處」,而是:因為社會的高度分工,人類的每一種心智活動領域都已經發展出專屬的批判性思考與概念分析,其深度、細膩度與嚴謹度。
不是懷抱著找到確切答案的自負與自我膨脹(或自欺),而是誠實地面對它們的不確定性
Thus, to a great extent, the uncertainty of philosophy is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those questions which are already capable of definite answers are placed in the sciences, while those only to which, at present, no definite answer can be given, remain to form the residue which is called philosophy.
— Bertrand A. W. Russell
劉昕
郭家寶 BYVoid
2011-11-20 12:16 folder [稷下學宮] language 簡體版
上次修改時間 2017-02-03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指出,凡是強度足以證明基本算術公理的的系統,它都是不完備的,也就是說,我們永遠不能發現一個萬能的公理系統能夠證明一切真理,而不能證明任何謬誤,甚至如果一個公理系統可以用來證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麼它是不相容的。這個定理和公理化的一階邏輯不謀而合,完美地解釋了「我說的這句話是假話」的自指悖論。
這簡直給我當頭一棒,因爲它阻礙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有些物質、規律是存在的、正確的,但是卻是人類永遠也不可知的。現在,我開始相信不可知論,儘管它有消極的一面,但它也鼓勵人們在人可知的範圍内繼續探索,因爲儘管人的思維存在不可知的東西,但人可知的東西也是無窮的。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有兩條,第一條: 任何一個相容的數學形式化理論中,只要它強到足以蘊涵皮亞諾算術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構造在體系中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的命題。
第二條是第一條的推論: 任何相容的形式體系不能用於證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关于費尔巴哈的提綱 (1960年)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1845 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1888 Edited and Published
196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譯
費爾巴哈 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簡轉繁失敗
覌 ← 观
幷 ← 并
小芳
So we modify our initial statement: You can do what you want, but you can't want to want what you want.
We can get arbitrarily close to a true statement by adding more "want to"s in much the same way we can get arbitrarily close to 1 by adding more 9s to a string of 9s following a decimal point. In practice three or four "want to"s must surely be enough. It's hard even to envision what it would mean to change what you want to want to want to want, let alone actually do it.
<aside> 🗣
可以想想「環境、生理與左腦解釋器(心理)」…
</aside>
劉昕
人誤以為自己有自由意志,是因為對於意志如何產生一無所知
— 斯賓諾莎
左腦解釋器
很聰明,權力極小
你無法命令自己馬上睡著,但是你可以營造環境讓自己容易入睡
你不是你的大腦,你不是你的身心靈,只是一個
腦區腦迴路
<aside> 🗣
劉昕:
對一組詞彙有著不同的定義,很討厭;有新詞來用,很好!
兩個腦神經科學家建立了觀點,一個心理學家大力反駁腦科學家;三個作者都說快樂是情緒(emotion),但是情緒的定義不一樣…
</aside>
感質Qualia
你看的紅色跟我看的紅色是一樣的嗎?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存在主義
啟發自尼采:生命是荒謬的
沙特:自由,生命沒有本質(沒有任何指導),沒有任何事物能卸下自由的重擔
卡繆:反抗,蔑視生命、不以為然、繼續生活,唯一的哲學問題是「為什麼不自殺?」
<aside> 🗣
劉昕:這個議題無法證偽,還是歸結到哲學問題…
</aside>
小芳
表觀遺傳學:小孩出生後的大腦並非白紙一張,爸媽承受的環境壓力會影響精卵基因表現
想法自動生成,並非意識主導
隨機$\neq$自由
我
語言學家並不會去爭論哪個用法才是「對的」,事實上也不存在所謂的「對的」用法。正因為語言一直在變化,我們會討論分析的是「為什麼會這樣變化」、「為什麼可以這麼說」、「這個想法/使用方法是哪裡來的」等等。
在教與學時,我們可以先把目標放在「學習某個社會中最主流的形式」。當變成教學者時,比起指正學生「錯」,或許可以告訴他們,你這麼說的話,一般講OO語的人會誤會,或者覺得不自然。
被認為「錯」的東西,常是其來有自,背後常常有很奧妙的原因。
舉例來說,英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會在學習語言時把 go 的過去式說成 goed 。我們討論過這個,因為照所謂的「規則」來說,過去式就是直接加 -ed 啊!要比符合語言規則,這不是錯,反而還比較有規則 (謎小孩表示:為什麼你們大人不遵守規則呢? )
新才
《大賣場的人類學》
決策非理性,例如:結婚
衝動?
因為別人也結了?
我就該結婚?
人購買某商品不會全面性去比較
使用者意會Sense Making
慣性思考
社會文化…
線性思考
邏輯、數據…
過去運動「競技」是主流,服飾產業也著重於此
早期的產品思路:功能提升→獲得勝利
某高管提出一個疑問:「瑜伽算是一種運動嗎?」
其他同仁當成笑話
該高管已經嗅到運動已經從「競技」轉變成「個人成長」
這種「意會」不是線性,無法從過往數據去推估
小芳
學生制服市場研究報告
看報告的原因
在成衣產業中上游工作,應用在工作中
公司從中國進口,出口到英國、歐洲
英國制服前三大供應商
美國制服龍頭破產,青黃不接,老闆想要趁機進軍美國
透過報告驗證第一手資訊
<aside> 🗣
黃正皓:製程整合
</aside>
買報告有售後服務
<aside> 🗣
新才:這種報告很多數字都用統計方法推估的,正確的數字在個別公司
</aside>
都在賣報告,但是不一樣
Market Research
普遍的調查
新台幣100,000以上
Consulting
專門為公司打造,例如銷售方案
新台幣1,000,000以上
<aside> 🗣
新才
尼爾森
四大
東方線上
跟載具App買發票明細,透過自己的模型提供客戶洞見 </aside>
兩岸用語差異
「激活」→ 開通 啟用
「鼠標」→ 滑鼠
「光標」→ 游標
內地的詞彙顆粒度是否較低?用「情緒價值」去取代諸如安慰、開心…;「大」「小」取代很多更細膩的形容詞;「運營」同時可以是動詞跟名詞(相對地台灣的營運是名詞,運營是動詞)
有沒有台灣用詞流行回內地的?
「安麗」是嗎?
「佛系」是嗎?
在內地,mass 是「質量」、quality 也是「質量」。但台灣分別是質量跟品質。
《台灣族群史解謎》
在台灣裹小腳的人中,福建人比客家人多?研究結果顯示,跟社會壓力有關,就是福建人比較多,現象就是如此。
跟種田有關嗎?沒有
跟械斗有關嗎?沒有
唯一能找到正相關的就是,都市比鄉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