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ai
发布于 2025-07-06 / 19 阅读
0
0

Week 123:讀書會 log

《12 Rules for Life》Rule 2

  • Rule 2:對待自己像是需要被你幫忙的人

  • 《創世紀》講神如何創造世界,也講亞當夏娃的故事。作者說其實這是兩篇故事被合在一起。

    • 創造世界代表秩序;亞當夏娃則代表混亂。

    • 為什麼是夏娃被騙去吃知識果實,而不是亞當?上帝是沙文主義者嗎?

    • 作者幫上帝(或聖經作者)平反:根據「契訶夫的槍」的原則,既然夏娃出場了,那他就會有戲份。所以應該不是沙文。

  • 保護孩子(關在伊甸園)也沒用,因為撒旦就在伊甸園裡面。

    • 那要怎樣?要用 care 取代 protect

  • 沒有「科學手段」之前,人類就用「故事」的方式來傳遞「知識」。

    • 為什麼貓咪沒有腳步聲?因為北歐有一個勇者為了製作最強的劍,其中一個素材是「貓的腳步聲」

《尋找斯賓諾莎》

情緒先於感受

從神經疾病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知道:

  • 腦損傷,會讓感受無法產生。

  • 不同的腦區掌管不同的感受,某個壞了並不導致所有類型的感受消失。

  • 當患者失去「表達某一種情緒的能力」時,他們同時也喪失了「體驗相對應的感受的能力」。但反過來並不成立,一些喪失了某一感受能力的患者,依然能表達相關的情緒。

    • 馬密:是不是很像被燙到的感覺可以消失,但被燙到的反射還在。

Homeostasis 的層次:反射、免疫、新陳代謝→愉快或痛苦的行為→趨力和動機→情緒→感受

Homeostasis 的目標是提供一個比中間狀態更好的生活狀態(而非不好不壞),即我們口中的「健康與幸福」。(作者有提供論述或證據嗎?)

感受率先產生,並在情緒中得到表達?這是一直以來的錯誤理解。

在演化上,情緒比感受更早出現。

情緒是一種行為或動作,可被肉眼觀察或微觀量測到,是公開可見的;感受則否,是私密且隱藏的。

「愉快的體驗」不是「愉快行為」的必要條件,也不是「愉快行為」的原因。「痛苦」亦然。這點不難理解,在非常簡單的生物身上,我們就能看到情緒行為,即使它們能感受到該行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在趨力和動機中,斯賓諾莎用了 appetite 來跟 desire 做出區別。當用在有意識的個體身上時,appetite(衝動)這個行為狀態,會被我們有意識地感受為 desire(慾望)。


评论